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具有着与直接物质生产相接近的内在结构,通过劳动工作对原材料的加工改造创造出文学作品,可以说,这种意识形态的生产就是意识形态的实践,是一种生产实践,便可以通过商品交换原则进行生产。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新型模式,紫檀也可以进行生产。网络文学被创造出来后便具有了商品属性,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共鸣,便产生了价值,转变为商品。
将文学生产方式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在社会高度工业化、技术化与商品化的条件下,文化领域出现的使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技术性、复制性、批量性、商品性的文化产出方式。虽然当下仍存在非产业的网络文学,但是走上产业化已是网络文学大主流趋势,文学生产越来越陷入产业化这个过程之中,文学接受、文学场域都开始摆脱旧有的形式。
在前传媒时代,文学接受只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精神范围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进入传媒时代后,这种精神消费已经不再“单纯”,不再是纯粹的精神消费,穿插着金钱与物质消费。再加上每次媒介的变革都会引发文学的断裂,传媒的社会权力场的强势运动,逐渐形成自己的自主性场域。
网络文学的存在依托的是技术和计算机语言,从人性化语言到智能化语言,文学生产工具发生了大变迁,这种变迁改变了书写者与阅读者的范围,“我们已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
这种模式让人“关注的是信息的传递行为和传递过程”,而这种模式则是真正的集体创作,众网络写手之间,或写手与读者之间,往往形成“共同的作者”,几个主体共同完成同一部或几部作品,比如接龙小说、续写外篇等等,呈现出集体创作、交流、传承和享用的情形。网络的互动沟通、自由灵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链条关系。文化艺术产品,无论是物态产品还是形态产品,蕴含于其中的精神内涵不是一个恒量,而是一个变量。
在艺术生产中,艺术技巧决定着生产的成功与否,其集体性决定艺术不再是孤立的创造者,而是整个社会生产的参与者,艺术作品也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未完成的,它期待着读者或观众的参与。多人联手小说这种形式已经成为网络文学中比较常用的技巧,这种集体创作的模式无疑会对传统写作中占据主流的严肃、规范的独自言说的方式形成巨大的冲击。
时代在进步,媒介在更新,网络文学也在不断向前发展。网络、手机、电视等电子读屏传播方式为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提供了新的存在视阈。从历史的角度看,从口头传播到书面传播,使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成为可能,借助于书面传播,写作者才可能创造精致的文学世界,过去的文学作品才可能流传下来。
每一种传播方式的产生都会对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电子媒介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技术,必然为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提供更多的便捷,程序化、模式化、复制性等技术化构成了媒介文化生产流程的主要特征。传统的或者现存的文学艺术作品正在快速地数字化产业化,电子传媒在艺术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从文学生产到传播,再到消费都产生深刻的范式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文学生产模式和运营方式应运而生网络文学通过扩大范围,进一步跟出版社和影视公司结成更紧密的联盟,如音乐、话剧、服饰、纪念品,以及无限增值服务平台网络文学借助网络的技术手段,顺应了时代和文学本身的发展。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分析解读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