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开放招商作为“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综合性举措,积极实施产业招商和龙头企业引进战略,全市开放招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1至6月份,全市引进省外资金266.6亿元,同比增长7.9%,完成年度目标的51.3%,完成目标进度居全省第8位。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38亿美元,同比增长11%,完成年度目标的51.4%,完成目标进度居全省第6位。
二、主要特点及成效
回顾上半年招商引资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亿元以上项目比重提升。1至6月份,全市新签约项目145个,投资总额745.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3个,占比71%;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20亿元以上项目7个。投资40亿元的中海清华智能产业园项目,投资50亿元的文峰区安阳中央商务区项目,投资30亿元的汤阴县光伏发电项目等,将成为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项目落实力度加大。全市新开工项目78个,总投资379.9亿元。新签约145个项目中,已开工项目54个,项目开工率达37.2%。示范区中海清华智能产业园项目、林州市新兴产业园、林州高效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内黄县万洋国际商业广场等一批开工项目建设进度较快。
(三)产业集聚更加明显。林州市装备制造、安阳县钢铁深加工、汤阴县食品医药、内黄县新型陶瓷、高新区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效应更加明显。如汤阴县围绕食品产业延链强链,推进产业上下游双向扩展,持续加快龙头企业集聚,成功吸引四川濠吉、今麦郎、博大面业、杨六郎、川辣妹、广西黑五类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入驻,为食品产业品牌化、集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城区服务业快速发展。继万达广场、正大家居等知名品牌进驻我市之后,今年又有国旅安阳城、保利影视文化广场、欧蓓莎、五洲国际、碧桂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开工,有力推动了城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了城市品位。其中,安阳万达广场7月25日开业首日客流量超过32万人次,销售额达到1800万元,刷新了河南商业新高。
(五)招商新平台加快形成。在各产业集聚区发挥招商引资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逐渐成为我市开放招商的“新平台”。投资40亿元的中海清华智能产业园已开工建设,平行进口汽车和进口商品直营中心、与天津滨海新区东疆综合保税区战略合作等重大项目成功签约,为我市搭乘国家自贸区建设的快车,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三、重点举措
(一)坚持“二分之一”工作法,突出“一把手”工程。全市始终坚持开放招商“一把手”工程,市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一线指挥,亲自组织带队外出招商、参与项目谈判、协调项目落实,推动了开放招商的深入实施。今年以来,安阳市主要领导丁巍、马林青亲自组织参加重大招商活动,多次带队赴北京、江西、广东、福建等地,积极拜访央企和知名企业,推动重大合作项目进展。同时,按照“二分之一”工作要求,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坚持一个“在家”主持工作、一个在外招商。据统计,上半年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外出招商累计达80余次,拜访和洽谈企业及商会组织120多家,为招商引资工作增添重要砝码。
(二)坚持“三定一驻”,突出精准招商。全市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培育产业,绘制了招商引资产业链图谱、小商品产业招商图谱,突出招商引资的目的性和科学性。各县(市、区)按照“三定一驻”工作要求,认真研究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企业投资动向,梳理包装对外合作项目,绘制招商路线图,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有方向、有目的地开展“一对一”、“点对点”招商,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文峰区围绕打造商贸服务业中心城区定位,着力推进与国旅集团、深圳华强、碧桂园集团的合作,国旅·安阳城、华强康体文化运动园、CBD中央商务区等项目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立足装备制造产业优势,着力与中电新能源、中海清华沟通对接并成功签约,中海清华智能产业园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40天时间。
(三)坚持活动搭台,突出招商实效。今年以来,我市充分利用盛会平台抓招商,认真组织参加了第九届中博会、第九届河南投洽会,两项重大活动累计签约14个项目,投资总额152.6亿元。除参加国家、省重大活动外,突出“活动搭台、经贸唱戏”,精心举办了第七届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经贸活动,有针对性地邀请了海内外10余个团组、200多家知名企业和商会代表共300余人参会,按照与本地产业契合度高、带动力强的原则,签约重点项目36个,投资金额315.1亿元。
(四)坚持强化机制,突出项目落实。制定完善了主要领导负责制、项目领导分包制、定期通报制和责任追究制四个方面制度。建立了2015年20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机制,明确了分包联系领导,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签约项目履约落地。继续实行“周通报、月台账、季小结、半年评比”工作机制,每周通报各县(市、区)招商引资工作动态,每月更新全市重点项目管理台账,每季度督查通报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坚持将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三率”纳入招商引资工作考核范畴,作为全年工作评比的重要依据,有效提高了全市抓项目落实的积极性。安阳县装备制造产业园、内黄县电动汽车、北关区佰士特异形石墨制品、殷都区农机物流园、龙安区环保设备制造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正加快建设,为安阳经济转型升级积蓄了发展后劲。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把握“新常态”下开放招商机遇的意识不够强。当前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有序推进,各种激励政策加快实施,但个别县区跟不上形势发展步伐,在积极运作、抢抓发展先机上有所滞后,在充分研究运用国家相关政策方面,缺少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缺乏有效的思路和举措。
二是落实“三定一驻”和“二分之一”工作法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高。在大员招商、主动对接项目、积极寻求商机上县区之间不平衡,有的县区领导重视、主动出击、寻求突破,有目标、有方法,取得了积极成效;有的县区缺少主动对接的胆识和路径,效果不理想。再加上主动服务、超前服务的意识不强,在谈项目签约慢、签约项目落地慢、落地项目开工慢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是由追求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观念转变不够彻底。从今年引进项目看,在数量上增加不少,但整体上缺乏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项目质量有待提高。城区一级投资额较大的多为商贸物流和城市综合体项目,规模较大的制造业项目偏少。
四是开放招商缺乏科学谋划。招商的盲目性尚未彻底改观,满足于抓一些小项目,满足于已有成绩,在如何立足资源、发挥特色,精心包装项目、打造吸引投资的“眼球效应”上缺乏深入思考和有力宣传,在如何招引龙头型、基地型项目上缺乏系统研究和科学谋划。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深入开展6大产业、10个小商品产业集群专题招商。继续围绕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中央商务区、食品医药、交通基础设施6个产业,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做好项目规划包装,组织县区赴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地,开展产业专题招商活动。持续抓好10个小商品产业集群的招引工作,加强产业转移分析研究,完善小商品产业招商图谱,重点推进与中山家电灯饰企业的合作,力争实现突破。在“走出去”同时,积极“请进来”,重点邀请粤商、浙商、闽商等一些有实力的客商到我市实地考察,开展深度对接,争取签约引进一批新项目。
(二)创新招商思路方式。一是大力开展以商招商和中介招商,引导资本和产业按照市场机制加速向我市流动和转移。二是开展小分队专业招商。组织各县(市、区)到相关产业集中地区开展“一对一”叩门招商、“点对点”项目对接,特别针对到我市参观考察且有投资意向的客商、项目,强化跟踪服务,加大对接力度,推动意向项目早签约、早落地。三是开展补链、延链招商。依托现有企业人脉关系、行业资源谋划招商项目,积极开展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项目对接。四是密切与已入驻外来投资企业的联系,实施企业主体内部招商,推动更大规模和更广范围的战略合作,形成二次招商效应。
(三)抓好签约项目落实。加强对第九届河南投洽会、第九届中博会和第七届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签约项目的推进工作,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全程跟踪服务抓好落实。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抓好全市20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推进工作,确保全年200个亿元以上签约项目的引进落实。完善招商引资工作督导考核机制,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督查通报,把签约项目“三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实行周通报、月台账,每季度在新闻媒体上通报排序。加大落地项目分数权重,更加关注项目的建成投产进度和对财政税收就业方面的贡献,形成抓签约更要抓落地、重数量更要重质量的良性考评导向。
(四)打造新常态下招商引资新优势。面对国家土地税收政策收紧的趋势,一是强化对我市现有企业闲置资产的清查和重组,以存量引增量,针对老企业采取增资扩股、腾笼换鸟、收购兼并、合作经营等二次招商模式。二是积极探索推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建设的“PPP”模式,吸引更多外来投资。三是清理、收回企业因故闲置的成片建设用地,重新对外招商,提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率。四是着力提升服务效能,严格落实招商引资双向零接触机制,提高项目手续联审联批联办效率,完善招商引资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外来客商投诉综合服务平台,以一流、高效的服务环境打造新常态下招商引资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