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德勤最新发布的《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的文化娱乐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0亿元,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风口产业。随着国家建设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步伐的加快,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进一步融合,“互联网+文化”预计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众多企业争相角逐的焦点。
政策层面的持续利好,经济结构转型步伐的逐步加快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化娱乐产业未来将会进入一个快速的几何级增长期。而供给侧改革被逐步引向深入,文化娱乐产业的供给侧结构同样将会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单一的、固化的文化产品供给模式将会被先进的、多样的、可变的文化产品供给模式所取代。
“互联网+文化”将会成为打开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钥匙。可以预见,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全新绿色引擎,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迎来黄金发展期,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加充满想象。而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产业发展同样会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
文化产业发展为互联网深度介入提供了机会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绿色经济,软性经济,它本身就能够附着很多东西,再加上其是一个产业链延伸很长的行业,它的发展历来都与其他行业有着天然的共生关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新常态下改革攻坚的难度势必会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作为一片有待开发的蓝海,无疑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而其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无疑将会成为新的蓝海,互联网的深度介入同样会使搏杀升级,“蓝海”变成“红海”的速度正在进一步加快。
早在201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就曾经发布《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而这已经不是国家对文化产业制定政策。国家政策层面的加码让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有了政策注脚。而地方政府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步伐的加快无疑让文化产业大发展有了生长的土壤。同样让“互联网+文化”成为首要选项。
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陆续出台文化产业优惠和扶持政策,不断保障国家级政策的顺利落地。各种“互联网+文化”的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以杭州为例,在2015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就高达991.42亿元,GDP占比达22.04%。文化产业的大发展造就了思美传媒、新鼎明、华数传媒、宋城控股等独具杭州特色的文化投资及文化创意企业,现在这些企业已经成为杭州文化产业发展当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杭州只是一个例证。进入“十三五”,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会汲取全新的发展力量。然而,不可否认我国文化产业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文化产品门类单一、文化分类粗线条、文化消费低端……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业内专家就表示,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但是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互联网+”造就全民创业狂欢
文化产业的持续火爆早已将人们的投资目光聚焦到这个原本就已经十分火爆的行业,影视市场的火爆就是一个例证。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无疑让人们压抑已久的投资和创业热情瞬间得到释放。京东众筹、聚米众筹、苏宁众筹等众多互联网文化投资平台不断涌现,腾讯众创空间、蓝海创意云、玩聚天下等创客平台陆续出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4月,腾讯众创空间上累计收益超1亿的创业公司达24家,超1000万的达108家,融资额过1亿的创业公司超过100家,超20家创业公司已经或正在上市进程中。而玩聚天下更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便有多家文创类企业或工作室入驻。
全民创业狂欢时代的来临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化市场蕴藏着的巨大潜力,而随着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深入,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内的文化创意类企业和文化创意人才还将会进一步增加。文化创意类企业将会出现井喷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的文化创意企业量级在不断增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类企业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国内文化企业的发展尚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
小微企业的创作团队规模小,市场能力不高,缺少订单、资金,软硬件及技术资源缺乏。而大中型企业虽然不缺资金和订单,但其业务模式不能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快速调整,存在人员规模过大,固定人力成本过高,软硬件资源投入很大,利用效率却偏低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反映了当下文化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痛点,更从另外一个侧面反应出我国文化企业遭遇到的困境。资金、场地、项目对接、品牌宣传……这些和文化创意企业密切相关的方面让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人员、营销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给文化产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带来了很多挑战。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项目的落地和执行问题。而在项目落地和执行的问题当中,资金问题又是很多文化企业,特别是互联网类文化企业亟待解决的最大问题。
资本困境催生文化类金融持续火爆
当前众多文化企业面临的资金难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将会影响到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成功,对于全面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样具有非常消极的影响。市场需求的庞大,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撑让文化类的金融产品持续火爆,市场前景持续向好,资本困境催生文化类金融持续火爆。
首先,传统文化产业类基金持续增加,市场吸纳能力逐步增长。2015年,国内的文化类产业投资规模呈现不断增长态势。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文化产业发行债券126只,融资规模总计为921.5亿元,远超2014年的88只和674.2亿元。文化产业类基金规模的不断增加表明整个市场面临的资本困境,而他们的增长则反映出整个市场对于文化类金融项目的青睐。另外,文化产业基金的火爆也反映了整个市场面临的巨大资本困境。据统计,2015年,我国新设立28家文化产业基金,其中23家披露了募资规模,总募资规模为236.67亿元。
其次,以影视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让面临资本困境的文化企业找到了一条便捷的解决途径。随着《大圣归来》、《监灵神探》、《小时代4》、《灵魂罪男女》等影视剧作品的众筹成功,人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完全有别于传统文化类基金的新产品的出现。利用互联网的共享特性,很多深陷资本困境当中的文化企业找到了一个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突破口,通过众筹、金融类产品发售、理财产品的买卖等形式能够较为直接地解决文化企业面临的资本难题。
无论从传统的文化类基金还是从以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我们都能感受到整个文化市场对于资本的无限渴求,而这或许正是造就以影视众筹为代表的文化类金融持续火爆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