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招商最终实现的就是产业集群发展,是要通过产业链条打造来形成聚集倍增效应,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优势,从而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
提到地方经济发展,很多人会想到“招商引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招商引资一直被视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心针,是城市竞争中寸土必争之地,甚至被称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然而,随着各地招商竞争的白热化,不少地方招商引资开始出现了违背市场规律,盲目招商、盲目投资、盲目扩大产能的失范现象:
1、一些地方一味追求GDP,罔顾地方产业结构,竞相追逐总量大、见效快却污染重、能耗高、产能过剩的行业,把招商引资引入误区;
2、一些地方单纯依靠廉价土地、“免税”优惠、廉价劳动力等吸引项目落户,在公共服务环境打造上却后继乏力;
3、一些地方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相邻市县“以邻为壑”,同一项目重复引进,生产规模不大,产业结构雷同,产业链条缺乏有效延伸,生产效率低下。
招商政策的同质化,也让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对投资者越来越失去了吸引力;市场经济下,资本往往有着自己的选择。要让招商引资这剂城市经济发展强心针真正发挥作用,就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认真倾听市场投资者究竟需要什么、关注什么。比如,有地方招商者就发现,如今有不少企业特别是一些成熟的大型企业更关注的,并不简单是城市环境、软硬设施,而是企业被引过去后能否得到发展,是整个产业链的情况,包括周边的产业环境,产业链的上下游是否有一个好的配套。
这就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思路:如果招商引资能实行产业链招商模式,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招商,就不仅能够适应产业关联发展的内在需要,降低产业投资经营成本,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准确对接企业、产业发展需求,也将提高地方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直接有效地提振地方经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业链招商正是尊重市场规律的必然选择。它从对单一企业的价值判断上升为对产业链条的整体判断,直接对接了市场需求,顺应了市场规律,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和竞争力。对产业链招商,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它就像采葡萄,一串串地采,连根拔起,能形成强势的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链招商就如同织网,是先从一个企业发展到一个产业链条发展,最后再推动一个地方产业整体发展,经济竞争力由此得到层层提高。
事实上,纵览当今世界上众多富裕区域,绝大多数也都是通过产业链、产业集群来实现发展的。美国境内比较均匀地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各类产业集群;意大利的“第三意大利”更是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的代名词;德国同样十分注重产业链发展,其境内分布着数以百计的各类产业集群;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较富裕地区亦不例外。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斯科特所言: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版图上,由于大量产业集群的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被创造出来的。
产业链招商最终实现的,就是这样的产业集群发展,就是要通过产业链条打造来形成聚集倍增效应,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优势,从而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地方唯有真正立足自身优势资源,培育壮大产业链集群,把产业链发展的大树种好了,把产业链软硬条件夯实了,商家才会“招之即来”,甚至“不招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