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招商引资失败有哪些原因?
1.成本优势削弱。招商引资对于外国企业来说,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广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在中国投产的大多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从事的是人力资本密集、核心技术空缺、产业链利润较低的环节。越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其对于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成本的敏感度越高,越容易转移。一旦劳动力成本优势消失,制造业便会“商”走“资”撤。
除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以外,中国房地产价格攀升、物流费用增加等因素也提高了外商企业在华生产成本,进而影响人才聚集和劳动力供给。特别是在国家间和地区间相互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土地成本、高商务成本和高生活成本,既会影响新的、潜在的投资进入,又可能导致已经进入的投资者撤资或减少追加投资。
2.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力度下降。过去几年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部分政府为了吸引项目落户,在和其他地方政府的竞争中胜出,采取了一系列过多过滥的优惠政策,扰乱了市场的秩序。《企业所得税法》《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对各地区政府的优惠政策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3.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目前不少地方处于“土地财政”依赖期,土地收入成为地方政府补充发展资金不足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对于工业扶持的热情和力度远远不如“卖地”的热情和力度,极大地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
4.垄断利润掣肘外资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中国在招商引资初期,曾使用“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然而,跨国公司为了维护自己的垄断利润,反而会牢牢把控核心科技,缺乏将技术引进至中国的动力,甚至还会使用专利保护等手段阻止技术溢出。所以,当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时,外商投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其选择花费成本进行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还不如将生产链条在全球重新布局,将一部分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另一部分则回流本土。
5.缺乏一流的职业经理人队伍。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绝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只是处于低端和中低端,由这些企业培养出的职业经理人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面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衰退,他们没有能力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中国在这么多年的招商引资模式下,没有能够培养出一批一流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6.国内市场和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剧增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国内市场对于中低端消费品和资本品的需求总量基本已经稳定;而在高端领域,中国仍有巨大的需求潜力。这就使得:(1)由于中国市场需求的饱和以及竞争格局的稳定,国外中低端的中小企业已经无意进入中国;(2)针对中高端制造,中国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但由于科技缺失,本国供给不足,只能从外国进口,而这些企业往往不肯将高端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基地设在中国。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分析解读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