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88年国务院开始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一面旗帜。
国家高新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践中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深入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国家高新区的建设要根据新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打造新型国家高新区,以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中承担起更为重要的战略使命。
杭州高新区“智慧e谷”风生水起,吸引世界眼光
资料显示,杭州高新区“智慧e谷”每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平均达到13%~15%,为全国所有高新区最高。新发布的2015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杭州高新区综合排名居第六位,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第二,保持在第一方阵的位次。
2015年,面积仅80多平方公里的杭州高新区还拿了三个浙江第一:经济竞争力第一,发展潜力第一,创新力第一。
更令人瞩目的是,“智慧e谷”风生水起,一批参与世界舞台竞争的互联网创新型企业集中涌现: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网易快速成为业界一流企业;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囊括智慧安防行业前三名……
一、良性的创新循环助力持续创新。
政府支持企业创新,企业通过创新成为行业龙头,又反过来支持更多人创新,形成一个良性的创新循环。“这批企业,基本靠着一点点呵护培育,由小苗长成大树。”高新区科技局局长周皓感慨,“事实证明,引进企业固然便捷,但培育出来的高新企业才有更强的生命力。”短短数年,一条千亿元的信息产业链已经形成,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智慧经济,占高新区地方经济总量七成以上。
二、让民间力量和市场资本介入孵化。
作为浙江最早的高新技术孵化器,从这里走出的项目,很多已成为高新区智慧经济中各行各业的单打冠军。如今高新区放手孵化器建设,让更多民间力量和市场资本介入孵化器的建设之中。
在杭州高新区“三次创业”背景之下,这种现在看起来并不“强大”的项目,也同样孕育着未来可能爆发的新生力量。现在,该区拥有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5个、38个众创空间、孵化(众创)面积130万平方米,已经累计孵化企业2167家,在孵企业1233家,截至5月底,12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引入各类基金规模达137.86亿元。
三、“人才搞得多多的,技术搞得棒棒的”。
杭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詹敏曾对“人才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作过一次辩证解释:“人口要控制,不是越多越好;人才越多越好,多多益善;要把人才搞得多多的,把技术搞得棒棒的。”
杭州高新区对人才的全球招揽,可以追溯到5年前的海外引才“5050计划”——在5年之内,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0名,年技工贸总收入超千万元的留学人员企业累计达到50家。“杭州高新区的发展,根源在引才。”管委会副主任谢渐升说,“目前已聚集59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500名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留学生创业企业800余家,上市企业34家,年销售超亿元企业18家。”
除了人才塔尖,还有更多塔基人才。数据显示,杭州高新区人才资源总量已超25万人,其中研发人员超过50%,位居国家高新区前列。
去年底,杭州高新区启动第二轮“5050计划”。这次新政的最大特点是内外并举,只要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就有可能获得最高1500万元的创业资助,而海外人才的学历也放宽到本科以上。有了诸多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加盟,杭州高新区的小微企业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国际视野和资源。
合肥高新区力促科教资源转化,成果裂变为产业
企业不一定知道有符合自身需求的成果,并且企业对于基础性成果能否转化成符合要求的产品缺乏相应的研发能力。
针对科研成果与产业化的梗阻现象,合肥高新区,通过整合中科大、合工大等科研院校资源,并由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协同创新平台牵线搭桥,两者之间的通道正在被打通。去年至今,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已与29家企业合作,完成科研成果在高新区的就地产业化,不少企业已实现亿元以上的产值。
“科教资源不转化,就是捧着金饭碗要饭。” 合肥高新区科技局综合处处长王玉青介绍,“过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技术,但没有面向市场,处于闲置状态,现在通过我们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就能把市场、企业的需要与已有技术、成果的应用糅合起来,把科教资源的优势激活。”
科技成果正在裂变为实实在在的产业。“过去的合肥高新区,主要靠合肥三洋、昌河汽车、国风塑业等传统产业支撑。”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介绍,如今,随着一家家企业落地,一件件成果就地产业化,智能家电、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发展,高新区也成为安徽经济热点。
上海张江高新区——开放的“生态体系”产业集群
张江高新区着眼世界一流,以大气魄谋篇布局。在张江,不仅有量子通信产业园,还有太赫兹技术产品中试基地、胶囊内镜机器人试生产线等若干世界首创、国际领先的尖端项目,干细胞转化医学产业基地、物联网先进传感器示范工程、移动互联网视频产业园等一批国内首创、对国内同类产业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也先后落户。
这还只是张江高新区“生态体系”的一角,上海张江已经成为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200万名从业人员和上海80%以上的高端人才汇集于此,世界500强企业占比达全国1/3,700余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在此落户,拥有7万余家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1400余个研发机构、44所高校。
从1个园区到覆盖上海各个区的22个分园、124个园中园,经过20多年的持续建设,上海张江魅力独具,吸引并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产业集群。
在上海宝山,紧邻地铁站,用彩色集装箱拼叠搭建而成的创客办公室里,年轻的创业者正享受着低成本、低门槛的线上线下创业公共服务。这是张江园区推出一年多的“创客加”模式。政府不用新增投资建设众创空间,通过城市空间的“嵌入”,与周边特色产业、重点产业领域匹配,园区内的旧厂房、旧仓库悄然变身,成为集创客席位、企业孵化、科技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创客基地。
张江把人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实施张江专项政策100条,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服务、培养机制,构建连接22个分园的人才服务网络,率先落实海外人才出入境新政,在全球布局海外人才预孵化基地,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与全球23家行业协会、服务机构及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营、社会资本无缝对接的全链条项目加人才引进服务网络。
“上海张江要做‘五有’园区。”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创新促进处处长马文刚列出了五个“有”:有世界级人才、有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发机构、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有良好的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有不断自主创新的成果。“前四个‘有’是手段,不断产生自主创新的成果是目的,如此才能真正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马文刚说。
成都高新区:内陆园区的国际化路径探索
自2013年GDP突破千亿元大关后,成都高新区的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加快了国际化探索,先后与法国、德国、韩国等多国的创新机构签署合作协议。
成都市高新区科技局局长林涛认为,创新全球化流动的核心不再是物质产品,而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的创新资源。因此,高新区将打造基于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和现代物流为核心的国际互联互通新格局和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去年10月,中韩创新创业园落户成都高新区,韩国株式会社(KIP)、韩国DK集团、韩互联网+创新技术全要素孵化器等一批合作项目相继落户,目前园区共计引进企业16家、孵化器22家、储备项目207项。
2015年,在国际化建设策略的推动下,成都市高新区GDP达到了1277.6亿元,连续数年保持了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的前四位置。这不仅在西部高新区中排名榜首,和东部沿海众多高新区相比,多项数据的排名亦居于前列。
成都高新区在国际化发展中的另一个特征,是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吸纳。高新区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全口径产业总产值1万亿元。对此,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中心主任缪晓波介绍,光是产值并不能代表一个高新区的水平,成都的计划还包括:聚集科技。
《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该文件在全国首次提出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鼓励高校院所与发明人以股份等方式,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发明人可享不低于70%股权。
除了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这一重磅政策外,“成都新十条”还明确,成都将设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而成都亦实施了“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共拿出约12.7亿元资金,全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截至目前,已吸引聚集了253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18个顶尖团队来蓉,其中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专家有167人,入选人数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据统计,“成都人才计划”引进的253名专家持有发明专利957项,所在企业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400.23亿元,创造税收52.29亿元,创外汇收入9亿美元。
西安高新区: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
创立于1998年的中航富士达,是西安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自2007年提交我国第一个连接器IEC标准提案开始,富士达已有7项提案成为正式的IEC标准,不但确立了在射频连接器行业的领导地位,也带动了企业的高速发展。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结合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聚焦优势产业集群,坚持“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思路和“两带两城五区八园”的布局,实施产业链“扩链、强链、补链”工程,优先承接国际产业链的高端环节、龙头企业和核心项目,经过多年发展,西安高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半导体优势产业为核心,以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创新型服务业为支撑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作为国内领先的数据产品和技术服务提供商,西安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2009年即启动了大数据战略转型,从传统的IT技术开发服务商转型至数据分析服务供应商。公司相继攻克了数据挖掘算法、高维可视化技术、数据资产管理技术难点,并研发了国内首台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TEMPO-PLUTO数据挖掘平台,成功填补了中国在高端数据分析、挖掘领域的空白,树立了该领域的民族品牌。目前,公司和100多家电力、军工制造、公共安全领域企业建立了行业大数据应用样板点,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将突破1.2亿元。
“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良性有效运转。”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红专说,高新区是科技的聚集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建区以来,西安高新区建立健全了“大部制”“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能上能下”等管理体制和“城市开发+产业发展”联动的运营发展模式;先后推行服务承诺、超时默认等六项服务制度,打造了西部首家“零收费园区”,形成了一整套鼓励支持自主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背后的核心动力是高端人才聚集和创新环境的优化。为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西安高新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特殊人才跨越计划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激励措施。西安高新区还联合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了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纯信用贷款等科技信贷,科技企业保险集合投保方案等科技保险产品,以P2P、股权众筹等为主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相继开展。
破解科技资源分割、分离、分隔障碍,探索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是西安高新区承担的重要改革使命。2011年4月成立的西安科技大市场,已经成为面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公共基础服务与科技资源共享交易市场化公益性平台。以市场化运营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体系,有效解决了科技资源分散、分隔、分离问题,推动科技与产业、科技与文化、科技与金融、军工与地方四大体系的融合发展,实现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加速转化,成为全国高新区科技资源转化的典范。
“高新区有一个‘政策超市’,从顶端政策到各种服务平台,包罗万象,啥都有,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体系性扶持。”西安非凡士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辉在谈到企业成功秘诀时如是说。
“新政策体系像一支即将点火升空的‘火箭’,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覆盖支持高新区各个阶段科技型企业;以人才和资本为基本要素,为符合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企业提供源源不竭动力支撑。”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安建利介绍说,创新资源和创业平台的不断聚集升级促进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2015年,西安高新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750亿元,同比增长15.13%,约为2011年的2.4倍,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三位;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19.17亿美元,占全市的77.3%,占全省71.8%;累计注册的企业已经超过4万家,拥有国际标准14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超过700项。西安高新区的产业规模、税收贡献、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居全国高新区前列。
轻松一扫 投资资讯随时有
400-600-3737
手机联系:13062625088
微信联系:13062625088
QQ 联系:746583727
地纬招商网-招商投资门户网站
专注招商投资服务10年
拥有全球千万招商投资信息大数据
线上招商推广,线下项目推介
为政府、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招商代理服务
让招商投资更简单 更精准 更高效
版权所有 上海百程商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44607号-2 Copyright © 2022 www.zhongguozhaoshang.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