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来看下什么是国家级新区?
官方对于国家级新区的解释是:“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和创新的探索工作。”小编个人理解是会根据具体新区的情况,从上级部门甚至中央部门,下放部分权力,别人还不能做的事新区可以有条件情况下先做。根据我国国情,一个地方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其实依赖于政策的倾斜。也许这也是对于申报国家级新区,各个地方政府趋之若鹜的原因。
从1992年国务院成立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浦东新区至今,国家级新区总数达到了18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12个是从2014年1月之后国务院批复成立的,明显可以看出国务院在逐步提速成立国家级新区的步伐。
另外,除了已经正式批复的这18个国家级新区以外,目前正在申报或者已经申报未批的还有近10个新区,如武汉光谷新区、郑州郑东新区、沈阳沈北新区、乌鲁木齐新区、福州新区、石家庄正定新区、南宁五象新区、昆明呈贡新区、唐山曹妃甸新区等。未来,国家级新区或许会变得不再那么高冷少见。
那么,近年批复的这些国家新区发展得怎么样?
9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国家级新区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从报告可以看出大多数新区经济增速领先所在省(市)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吸引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快速增长。
大多数新区经济增速领先所在省(市)平均水平。如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0%,高于甘肃省增速11.9个百分点;贵安新区同比增长20.2%,高于贵州省增速9.5个百分点;广州南沙新区同比增长13.3%,连续两年居广州市第1位;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南京江北新区、湖南湘江新区增速均超过所在省(市)2个百分点以上。
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新区。浦东新区新增持牌金融机构52家,股权投资、融资租赁、财富管理等新兴金融机构3072家,联想、万达、海尔、小米等企业在浦东新区设立互联网金融平台;滨海新区引进了一批航空航天、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重大项目,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5500亿元;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实现较快增长,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一期开工建设;贵安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迅猛,直管区信息产业规模总量达到130亿元,增长53%;大连金普新区成功签约投资55亿美元的英特尔非易失性存储器项目。
创新创业活跃。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福州新区、湘江新区、两江新区、贵安新区、西咸新区成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浦东新区获得专利授权12000件左右,完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39项;滨海新区以科技“小巨人”为抓手,培育了一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南沙新区新设企业增长近3倍,新增注册资本总额增长4倍以上;大连金普新区全年新注册企业4800户,通过“创业服务超市”等举措扶持创业带头人424人。
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四川天府新区科学规划城区功能布局,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兴隆湖、锦江生态带等一批生态环境项目。陕西西咸新区明确全区2/3面积为农田、生态用地等禁建区,大力修复改善生态环境。舟山群岛新区累计创建美丽海岛精品社区和特色村127个,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按照新区主导、街镇主力、企业主体的模式推进12个特色小镇建设。
“放管服”有序推进,也就是改革效果显著。比如滨海新区成立的行政审批局,划转了18个部门的216项审批职责,运行情况良好。兰州新区推动组建大综合执法局,集中执行1791项行政处罚权。贵安新区行政审批事项从700多项精简到149项。南沙新区市场准入前置审批事项由101项压减为12项。福州新区行政许可事项减少73%。大连金普新区制定实施行政权力清单动态管理办法。
国家级新区的牌子能给区域带来哪些利好?
大家的看法不一。
随着国家级新区数量越来越多,一部分人认为,新区那么多,牌子已经没有含金量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区的帽子有利于招商。同时,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因此,地方可以在国家级新区的基础上,再要一些先行先试的政策,比如武汉的“长江新区”,希望能有一些综合保税区相关的政策创新。
一位参与申报的地方官员认为,尽管已有18个国家级新区了,但并不存在重复的问题,国家级新区都有各自的明确定位,比如,首个国家级新区——浦东新区,旨在提升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天津滨海新区的设立则是在环渤海、京津冀地区塑造新的增长点。
对此,国家发改委也给出了各个新区发展6大建议。
各家应该在各自定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找到创新点。
一是推动各新区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国家已经批准设立的18个国家级新区,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重点和承担任务各不尽相同。各地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因地制宜、因区施策,按照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各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积极主动作为、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探索。目前发展困难较大的新区,应该多一些拼劲和闯劲;具有开发开放相对优势的新区,应该多一些探索和创新;经济基数较低、相对远离中心城区依托的新区,应该多一些实干和积累;新近设立、刚刚起步的新区,应该多一些谋划和定力;同时积极稳妥推进符合条件地区新区设立工作,进一步发挥新区在引领发展、推进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是大力推进项目落地建设。各新区应在实施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措施的同时,抓住国家大力促进民间投资的机遇,提高服务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动新区项目建设。按照储备一批、动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要求,做好项目的周期性滚动管理,利用好专项建设基金等工具,研究设立国家级新区发展引导基金,不断提升服务企业项目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各类项目尽快落地。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协同战略投资者、金融机构共同招商,融资融商一体,精准招商,提高引进项目水平。
三是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各新区要把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促进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着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地扎实推进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加减乘除”一起做。传统产业比重高的新区,应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努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产业体系相对高端的新区应依托人力资本、土地、资本等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补齐创新短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增加有效供给,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是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级新区不同于一般的开发区,除产业集聚外,还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开展探索实践,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新区整体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做到产城融合、宜居宜业。要提升城市品质,实行全域一体化规划,合理规划新区用地结构,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高标准建设新区公共服务设施,让城市居民和访客共享新区发展成果。划定新区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功能分区控制,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同步提升,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有机相融的发展格局。
五是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新区是改革的试验田,要按照年度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要点,结合落实深化改革各项重点任务,积极推进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支持新区围绕重点方向开展体制机制先行探索,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协调有关方面把更多的改革任务放到新区进行试点,如“双创”示范基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投资贸易便利化、创新行政区划管理等,并不断推动这些试点试验取得成效。各新区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放管服结合,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六是努力营造支持新区发展的良好氛围。新区发展建设主要依靠新区广大干部群众埋头苦干、奋力拼搏,同时也需要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环境,把着力实干创业与加强舆论宣传有机结合。要建立常态化的宣传报道机制,讲好新区故事、传播新区经验、弘扬新区精神、塑造新区品牌,多角度反映新区发展的历程和成绩,特别是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践行新发展理念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树立新区主动作为、积极作为的新形象,在全社会营造支持新区发展、学习新区经验的良好氛围,为推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18个家级新区基本情况比较表
轻松一扫 投资资讯随时有
400-600-3737
手机联系:13062625088
微信联系:13062625088
QQ 联系:746583727
地纬招商网-招商投资门户网站
专注招商投资服务10年
拥有全球千万招商投资信息大数据
线上招商推广,线下项目推介
为政府、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招商代理服务
让招商投资更简单 更精准 更高效
版权所有 上海百程商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44607号-2 Copyright © 2022 www.zhongguozhaoshang.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