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关于产业园区土地撂荒的负面新闻时有曝出,令人扼腕之余,又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结果?如何才能防微杜渐,避免悲剧重新上演呢?
有果必有因,追究土地撂荒或者在建“明星项目”搁浅的“原罪”,总是无法绕开以下两个关键词: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
后遗症逐渐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园区经历了高速增长的繁荣期,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拉动力。从成因上看,产业转移源自客观经济规律和政策推动,劳动力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制约,环境承载空间有限……这些因素迫使东部发达地区产业不得不作出内迁的选择,来纾缓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高涨所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如“久旱逢甘霖”,亟待新鲜的“血液”注入来刺激经济发展活力,如此一来,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就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经历了热热闹闹的“迎往嫁娶”之后,“野蛮招商”的后遗症也开始逐渐显现:产业同质化严重、园区土地利用率不高、产业结构低端、环境污染……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成因却莫衷一是地指向招商引资初期,地方政府发展心切,饥不择食,以为“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不加甄选,只要能带来产值的项目,几乎来者不拒。这也正是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普遍纠结的地方:一方面,“狼多肉少”导致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招商引资又不能急于求成,还必须得因地制宜、严格地“挑肥拣瘦”。
另外,违背“承接产业转移应以市场和企业为主导”的常识,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却长期“越界”扮演着主导的角色,家长意志根深蒂固,习惯于“包办婚姻”,结果强扭的瓜不甜,园区和企业婚姻不幸福或者干脆离婚也就在所难免。
招商引资是繁荣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回顾过去会发现,生产要素驱动和政策驱动曾在很长时间里主导了产业园区的发展,产业园区五花八门、遍地开花,但普遍存在有园无业、有业无链的尴尬。产业园区形不成集聚效应,缺乏产业协同作业,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综合竞争优势。
从国家层面来说,促进产业转移和资源优化配置,既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区域发展平衡、保障发展公平的战略选择。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受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影响,东西部差距依然明显。在国家政策层面,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硬环境”和“软环境”,对于中西部地区弥补薄弱环节,东部地区加快产业创新升级,进而实现整体经济提质升级,意义重大。
借鉴扎马步动作要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推动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一带一路和“互联网+”带来的新的投资浪潮将为产业升级提供千载难逢的契机。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招商引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这将对地方招商引资的承载能力提出新的挑战。由“野蛮招商”过渡到“精准招商”阶段,之前单纯靠打政策牌、资源牌的招商理念和方式将逐渐成为过去式;主动融入机遇,抢占发展先机,借势弯道超车,将成为各级政府以及产业园区“博弈”的重点。
如何避免诸如在建项目搁浅或者土地撂荒问题的出现,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不妨借鉴扎马步的动作要领:
1.扎稳底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招商引资成效,产业园区必须首先强化要素保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承载能力。另外,从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来看,传统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产业园区升级转型迫在眉睫,由生产要素驱动阶段过渡到创新集聚阶段,产业园区要愈加重视对技术引领与创新驱动的依赖,着重推进平台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服务创新。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进而确保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养得活。
2. 意守丹田。
产业升级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招商引资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特点,提高项目入驻门坎,兼顾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心无旁骛地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提升园区的集聚化、专业化、市场化,依靠产业集聚效应,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和行业竞争优势。
土地撂荒,其果可叹,其因可溯。“诱惑”面前,招商引资考验的不仅是产业园区的“眼力”,更考验了其“定力”,唯有练出火眼金睛,理性甄别,始终如一地沿着企业、产业链、集群化的发展路径不断延进,才能避免产业园里“鱼目混珠”的情况发生。
轻松一扫 投资资讯随时有
400-600-3737
手机联系:13062625088
微信联系:13062625088
QQ 联系:746583727
地纬招商网-招商投资门户网站
专注招商投资服务10年
拥有全球千万招商投资信息大数据
线上招商推广,线下项目推介
为政府、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招商代理服务
让招商投资更简单 更精准 更高效
版权所有 上海百程商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44607号-2 Copyright © 2022 www.zhongguozhaoshang.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