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黔南惠水县将食用菌产业列入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由县级领导领衔主抓主推,聚焦产业及产业链短板弱项,以“四化提质”为抓手,细化落实各项工作举措,有效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2022年食用菌产业实现“四个突破”
食用菌产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2022年底,惠水县全县完成食用菌种植总面积3159亩,同比增长55.46%,产量6788.2吨,同比增长6.36%,产值1.2亿元,同比增长74.28%,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取得突破。贵州龙泉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批黔南州第一张食用菌栽培种生产经营许可,经营范围涉及羊肚菌、红托竹荪、虎奶菇等10个品种。
优质珍稀食用菌占比取得突破。收获羊肚菌2250亩、大球盖菇40亩、红托竹荪150亩、灵芝30亩,珍稀菌种种植规模达2470亩,占比78.19%,首次超过大宗食用菌。
平菇反季节种植取得突破。在海拔1450米的摆榜片区,实现平菇越夏栽培60余亩,平均批发价格8元/公斤,经济效益显著。
二、推动惠水食用菌实现“四化提质”
基地规模化。建成50亩以上规模食用菌种植基地18个,种植面积2640亩,规模种植占比82.5%。其中羊肚菌规模种植基地13个1820亩,红托竹荪规模种植基地1个150亩,香菇、平菇规模种植基地4个670亩。建成好花红镇、摆金镇、岗度镇等“一镇一特、一村一品”食用菌特色产业强镇以及烂坝林场红托竹荪、摆榜片区越夏平菇等规模生产基地。
品种优质化。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贵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共建,开展食用菌新品种的引进推广。逐步由较为单一的香菇、平菇、秀珍菇、木耳等大宗食用菌生产转向羊肚菌、灵芝、红托竹荪、大球盖菇等珍稀菌种“多品共荣”的产业发展局面。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冬闲田等资源条件,优质珍稀食用菌品种引进带动产业效益稳步提升。
模式生态化。菌材结构由阔叶林资源需求量大的香菇、木耳等木腐菌向平菇等受林业资源约束较小的草腐菌优化升级,建设菌草基地2000余亩,同步开展稻草、玉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栽培模式由传统的大棚培养转向冬闲田利用、林下栽培等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高效栽培模式转变,大力示范推广林下红托竹荪、林下灵芝、稻+羊肚菌、佛手瓜+大球盖菇等,有效拓展了产业承载空间。
产业链条化。引进培育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8家,省级2家、州级3家,扶持发展食用菌专业合作社7个、种植大户12个。具有食用菌栽培种经营许可企业1家,具备2000万棒/年加工生产能力。同步开展特色食用菌精深加工、品牌创建、菌棒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开发,持续开展“惠水羊肚菌”区域品牌打造。
接下来,惠水县将按照“强龙头、扩总量、提标准、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持续稳定香菇、平菇等大宗食用菌种植面积,扩大羊肚菌、红托竹荪等特色地栽菌品种规模,扶持培育茯苓、灵芝等药食两用食用菌新品种,逐步建成全省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