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北京市的规划,"十五"期间,北京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到"十五"末期,全部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初级企业信息化,50%左右的大中型骨干企业达到中级企业信息化水平,少数有条件的企业初步达到高级企业信息化。在50%左右的中小企业中推广单项信息技术,部分中小型骨干企业达到中级信息化,培育若干在信息化方面取得成功经验的示范企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关部门要求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实行"一把手"工程,由企业主要领导负全面责任,切实增强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摆上主要工作日程,统一部署,亲自推进。对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要设立CIO(首席信息官)职位。
这个消息是一个好消息,但笔者对其中一句话有些担忧:"首席信息官是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基本上代表了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目前,国外比较大的企业基本上都设有这一职位,而北京只有联想等一两家公司有这一职位,与国外尚有距离。"如果说,CIO代表了企业的信息化程度,那企业的信息化不是也太容易实现了吗?所有的企业都可以马上设立一个CIO,比如先让工会主席兼任,他信息比较灵通;或者让计算机中心主任当,他每月都订《计算机世界》。为了表示领导重视,还可以让一把手兼任CIO。一夜之间,就可以把"与国外的距离"拉平,甚至超过国外--我们可以100%企业有CIO,国外肯定做不到。
那是否设立CEO就代表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程度哪?难怪很多董事长、总经理都给自己戴了顶CEO的帽子。
企业就怕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庸俗化,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每次搞XX化,就设一个CXO。希望这次不要把企业信息化简化为设立CIO,就像以前一说"增强企业实力"就把几家公司合并为一个集团,招商引资就把农民的地平了、围上围墙、树上牌子搞"开发区",帮助企业扭亏--就帮着企业跑美国找好项目去了,拉动GDP增长就修机场。难怪李鸿章说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作官,真是一点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