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接待了几批从内地(包括两北地区)的招商团。从招商队伍的结构和人员情况看,不能不说政府对招商的高度重视,但是,就整个的招商过程看,有明显的盲目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准备不充分。
招商一般都涉及项目合作。但无论是资金、技术和人力都存在一个项目可行性问题,可是从招商文件来看,从来没有全面的财务指标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风险指标,即使是盈利情况也表达得含含糊糊。
现在的投资方已经不象过去那么盲目了,即使是民间资本,也开始考虑投入和回报的问题。但招商项目表面看都是一片叫好,可实际是叫好不叫座。
2、动机不纯。
一方面,政府官员,特别是新上任的政府官员,急于拿出政绩,想通过招商来表现自己的能力。当然,这样的做法无可非议,但经常见到的是,为了回去好交待,私下与沿海企业商量,签个什么意向性协议就算完成任务。回去一汇总,报个上千万、甚至上亿的协议金额,再通过媒体一宣传,要说,这还真是个好办法。可这一张张废纸,有什么用呢?
另一方面,特别危险的是,少数通过招商可以转移国有资产。转移是比较好听一点的词汇,不好听的词,我想大家都知道。
3、利基点偏移。
每个地区的招商团一来,就是反复强调政策如何优惠,地是如何便宜。但作为有眼光的商家,是不会单考虑这些问题的,除非商家本身就是短期行为。
4、招商项目没有针对性。
一个企业要与内地进行合作,肯定要考查资源的配置情况,不仅要求几通一平和政策配套,更看重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的分布情况。很多招商团都是以工业区的形式进行,结果,工业区变成杂货店,里面什么都有;从更广泛的地域看,内地的工业区之间就存在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竞争的资源浪费情况。
5、承诺不能很好地维持。
即使,有企业愿意进行合作,但真正企业进驻,各种政策问题和人的不良倾向就跟进了,大大挫伤了投资合作的热情。从而对招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没有看到太多资料介绍这方面的情况,所以,借这个板块向大家提醒提醒。再不注意,招商的问题只怕更突出,西部前进的脚步就会受阻。
但愿,这是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