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马铃薯发展现状以及创新的趋势
首先,马铃薯技术体系与技术创新。马铃薯产业是一个涉及到很多领域和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与很多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衔接,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密切合作,共同进行。最近几年,在我国科学研究人员和农业科技人员共同的努力之下,在种子资源、新品种的培育和选择、栽培技术的研究和种薯生产加工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次,加工技术与技术创新。随着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在我国市场中逐渐形成了马铃薯产业化开发的初步形态,在我国南方地区的马铃薯主产区的马铃薯加工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在这些地区,马铃薯的加工方式已经由传统的粉皮加工、粉丝加工、酒精生产等向着薯片加工、薯条加工、雪花粉加工以及颗粒、膨化食品等方向转变。其中马铃薯点心、去皮薯以及各种化工产品的发展,扩大了马铃薯的用途,提高了各方的经济效益。
二、马铃薯需要的技术创新领域与发展方向
1.马铃薯可持续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模式研究
首先,马铃薯主要产区的高效抗逆性、超高产新品种筛选示范。在筛选过程中,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区域的适应性、耐密抗倒、抗旱、抗病等几个基础方面出发,分析影响提高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因素,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然后进行示范种植,最后对推广种植这些具有高产的优质品种;其次,马铃薯超高产技术理论与模式研究。研究超高产形成的作物群体产量的构成理论和群体光合作用与群落生态系统的关系,从多个方面对马铃薯超高产研究进行控制和调整;最后,马铃薯产高产技术组合模式与定向调控研究。在马铃薯主要产区尤其是南方地区,重点对马铃薯种植的密度、种植的数量以及水费管理和栽培技术等进行有效的组合研究,确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
2.马铃薯主要产区环境改善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
首先,马铃薯主要产区的农田地力测试与培肥模式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对土壤肥力的不同需求,利用相应的技术得出马铃薯生产区域农田地力的整体情况,明确马铃薯生产中导致低产量的各种阻碍因素,研究提出相应的培肥技术模式,并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其次,马铃薯主要产区的农田环境保护和节水技术研究。对马铃薯主要产区存在的农药花费使用不当以及灌溉错误等主要问题,重点开展降低农田土壤农药残留技术、农田花费污染技术以及合理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马铃薯主要产区保护耕作与关键性技术研究
首先,马铃薯主要产区的少耕、免耕以及土壤耕作技术研究。在研究和分析过程中,主要针对不同种类的马铃薯对不同土壤的耕作方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研究出不同种植区域、不同耕作环境以及不同马铃薯种类的耕作方式,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种植区域内的生态效应以及水分和养分的供给效率;其次,不同保护性耕作效应评估以及技术标准研究。在种植过程中开展不同类型的耕作技术效果监测技术研究,建立合理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评价体系和评价的方法,建立合适的土壤、器具、种植方式等相关技术标准;最后,马铃薯主要产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体系建设。这个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了重点示范区域寒冬季节裸露农田覆盖植物的效率以及高效的配套管理技术体系,同时还应该包括新型草薯间种带状种植模式优化以及配套高产技术体系等内容。
4.马铃薯主要产区防治重大病虫害方式技术研究
首先,病虫害的防治的共性技术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为病虫害生物控制技术,农田病虫害的防治和控制技术、化学农药的安全精确施工技术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其次,马铃薯晚期病虫害研究,种植过程中晚疫病、换伏兵和病毒病的防治研究,同时还应该加强对马铃薯主要病虫害为对象的组合式的无公害综合方式措施研究,并建立重大流行性病虫害防治规律、预测监督警报和综合防治等内容的研究;最后,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尽量不要使用高毒高污染的化学农药,尽量要使用那些低污染、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提高农药使用的安全性。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发展,我国的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正在不断的提升。我国要想实现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就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开拓创新,用新的思路和新的创新方式引领我国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分析解读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