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纬招商网讯,最能代表消费主义盛行之风的,购物中心一定是其中之一,下面来分析近年来购物中心招商的疑难点。
而它最初在美国的流行,某种程度上与美国的汽车文化、集中购买模式捆绑在一起。而在2000年代被带入消费能力开始走强、又亟待改进传统百货商场模式的中国后,算是迎来了第二春。
根据世邦魏理仕先前发布的最新一份《全球购物中心发展》报告,2016年在全球新建成的1250万平方米购物中心中,中国提供的新建面积就达到了575万平方米,接近一半,这一活跃度已经从2010年延续至今。
从2014年至今一二线城市的购物中心运营状况来看,这才是开发商和商场运营者们真正觉得特别棘手的地方。线下零售环境的整体趋冷,使得填满一个数万平方米的商场这件事成了大难题,尤其是在消费能力还没能被充分挖掘的二线城市。
以近些年被视作是打开西南市场的关键之地成都、以及东北的核心城市沈阳为例:这两个城市都曾被业界认为是具有极强消费潜力,甚至能快速引领起一波区域性潮流的地方。但从实际的商铺空置率看,在这两个城市做生意,比预想的要难很多。
2006年,成都实际上才出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购物中心。但如今,这里的优质购物中心总面积已经超过500万平方米。而根据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的预测,2017年这里还要开出45个购物中心,招商压力可能更大。
在行业里,每次都能做到“满铺开业”的品牌可能只有万达,其背后作为支撑的,是一个有2000多个合作品牌的品牌库。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个万达广场里的常见配置,去掉万达影城、KTV、百货、亲子乐园、家电卖场,以及忠实跟随万达的餐饮和快时尚品牌后,真正能匹配本地人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品牌,其实非常少。
所以,现在所有的商场都开始谈那些更花哨、年轻人似乎也更感兴趣的“体验性消费”了:IP主题展、手作街、游乐场、小型运动场、滑雪体验店、屋顶花园、联合办公空间、医疗美容……都是这些年被放到购物中心里尝试的新概念。
但一旦把握不好这些新业态的比例,租金收入落差带来的业绩下降,也会让商场运营陷入“旺丁不旺财”的尴尬境地。所以,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家第三方机构能够拿出明确结论称,“体验性消费”就是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适用于所有购物中心的一个思路。
由此可见,购物中心招商的关键是从摸透消费需求转变到摸透消费者心理。